1. 仲裁时效延长
最新规定将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从原来的1年延长至2年,自当事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对于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的争议,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时效限制,但劳动关系终止的,应当自终止之日起1年内提出。
2. 在线仲裁服务
为方便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多地劳动仲裁机构推出了在线仲裁服务平台,当事人可通过网络提交仲裁申请、上传证据材料、参与在线调解和庭审。
在线仲裁具有高效、便捷的特点,特别适合异地劳动争议的解决。
3. 简化仲裁程序
对于事实清楚、争议金额较小的劳动争议案件,仲裁机构可适用简易程序,缩短审理时间。
简易程序的案件通常在30日内审结,且当事人可口头申请仲裁。
4. 强化调解机制
劳动仲裁机构在受理案件后,应优先进行调解。调解达成协议的,仲裁机构将制作调解书,调解书具有法律效力。
对于调解不成的案件,仲裁机构应及时转入仲裁程序。
5. 明确举证责任
劳动者主张加班费的,应就加班事实的存在承担举证责任。但劳动者有证据证明用人单位掌握加班事实存在的证据,用人单位不提供的,由用人单位承担不利后果。
用人单位对解除劳动合同的合法性承担举证责任。
6. 增加终局裁决范围
对于追索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赔偿金,金额不超过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12个月的争议,仲裁裁决为终局裁决,用人单位不得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7. 加强法律援助
对于经济困难的劳动者,可向法律援助机构申请免费法律援助,包括法律咨询、代理仲裁等服务。
部分地区还推出了劳动者维权绿色通道,优先受理和审理涉及农民工、女职工等特殊群体的劳动争议案件。
离职后一年内可以申请劳动仲裁,超过一年则通常不能申请。
劳动仲裁的申请时效是有限制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的规定,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这一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如果员工离职后发现有劳动争议需要申请仲裁,应在离职后的一年内提出申请。
值得注意的是,有几种情况可能会影响仲裁时效的计算。例如,如果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或者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或者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这些行为都可能导致仲裁时效期间中断,并从中断时起重新计算。
如果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当理由,当事人不能在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申请仲裁,仲裁时效可能会中止,并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继续计算。
对于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的争议,劳动者申请仲裁则不受上述一年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但是,一旦劳动关系终止,劳动者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仲裁申请。
一、劳动仲裁需要的材料
(一)《仲裁申请书》
这是启动劳动仲裁程序的核心文件。申请人务必如实准确填写,内容应涵盖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基本信息,包括劳动者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工作单位、住所,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及职务。同时,要明确列出仲裁请求,详细阐述请求所依据的事实与理由。《仲裁申请书》需一式三份,两份提交给仲裁委,一份由申请人自行留存。
(二)身份证明
申请人为劳动者:需提交本人身份证明的原件及复印件。若有委托代理人,除上述材料外,还应提交授权委托书及委托代理人的身份证明复印件。授权委托书中要明确委托的事项和权限范围,确保代理人能够依法代表申请人进行仲裁活动12。
申请人为用人单位:需提交本单位营业执照副本及复印件、本单位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委托代理人身份证明、授权委托书等。这些材料能确定用人单位的合法身份和参与仲裁的代表资格。
(三)其他证明材料
仲裁委根据立案审查的实际需要,可能要求申请人提交能够证明被诉人身份的有关材料,申请人应积极配合提交。比如,若被诉方是企业,可能需提供企业工商登记信息等材料,以准确界定仲裁的对象。
二、劳动仲裁需要的证据
(一)入职相关证据
如《入职登记表》《聘用书》等,这些文件能够证明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起始时间、工作岗位等基础信息。例如,《入职登记表》上通常会记录劳动者的入职日期、填写的个人信息以及用人单位的相关录用批注等内容,是确定劳动关系成立的重要证据之一。
(二)工作内容相关证据
《劳动合同》无疑是核心证据,它明确规定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包括工作内容、工作时间、劳动报酬等关键条款。此外,《岗位调整通知》《借调函》《岗位说明书》《员工绩效考核表》等也能从不同角度反映劳动者的工作实际情况。以《岗位调整通知》为例,它能证明劳动者工作岗位的变动情况,这对于判断劳动权益是否受到影响有重要意义。
(三)工资及福利待遇相关证据
工资条、工资发放记录(如银行工资流水)、奖金分配方案等是证明劳动者劳动报酬的关键证据。同时,与福利待遇相关的证据,如社保缴纳记录、住房公积金缴纳记录等,也能反映用人单位是否依法履行义务。例如,银行工资流水清晰显示每月的工资到账金额和时间,可用于核对工资是否按时足额发放。
(四)工作时间和休假相关证据
考勤记录(如打卡记录、考勤表)、加班申请单、请假条等证据,可以用来确定劳动者的实际工作时间、加班情况以及休假安排是否符合法律规定和劳动合同约定。例如,加班申请单能证明劳动者加班的事实以及用人单位对加班的审批情况。
(五)离职相关证据
离职证明、辞退书、辞职申请等材料,能证明劳动关系的解除或终止情况。离职证明通常会注明离职原因、离职日期等重要信息,对于劳动者后续的求职和权益保障有重要作用。
律科服务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