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常见情形下的赔偿标准
违法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赔偿
若用人单位违法与劳动者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仲裁庭会裁决单位按经济补偿标准的二倍给予劳动者赔偿。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计算,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支付半个月工资。例如,小李在某公司工作了 3 年 4 个月,月工资为 5000 元,若公司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小李可获得的赔偿金为 5000×4×2 = 40000 元。
非过失性辞退赔偿
用人单位非过失性辞退劳动者时,需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支付经济补偿。比如,小张在公司工作 2 年 8 个月,月工资 6000 元,公司非过失性辞退他,应支付经济补偿 6000×3 = 18000 元。
过失性辞退赔偿
若劳动者存在严重违反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等过失行为,用人单位过失性辞退劳动者,无需支付赔偿2。
二、影响赔偿金额的其他因素
劳动者月工资水平
当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时,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例如,当地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为 3000 元,三倍即 9000 元。小王月工资 12000 元,在公司工作 15 年,其经济补偿为 9000×12 = 108000 元。
工作年限
工作年限长短对补偿金额有重要影响。根据相关规定,工作年限在 10 年以下的,按每满 1 年支付 1 个月工资的标准发放补偿;工作年限在 10 年以上的,按每满 1 年支付 2 个月工资的标准发放补偿。如小赵在单位工作 12 年,月工资 4000 元,其可获得的补偿为 4000×12×2 = 96000 元。
实际损失
实际损失指劳动者因用人单位违反劳动合同等违法行为遭受的财产损失或身体伤害,包括工资、奖金、津贴、补贴、加班费、社会保险和公积金等。具体金额需根据劳动者实际损失情况确定。比如,公司拖欠小孙 3 个月工资共 15000 元,小孙在仲裁中可要求公司支付这 15000 元的实际损失赔偿。
用人单位经济承担能力
用人单位的经济实力和财务状况也是决定劳动者补偿金额的因素。若用人单位经济承担能力强,应适当提高劳动者补偿金额;若经济承担能力弱,则适当降低补偿金额。
当地平均工资水平
当地平均工资是确定补偿金额的重要参考。当地平均工资的 30%作为劳动者补偿金额的上限,50%作为下限。仲裁庭会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依据法律法规进行具体分析和判断,还可根据案件具体情况适当调整补偿金额,以更好地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申请劳动仲裁本身是免费的。《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五十三条规定,劳动争议仲裁不收费,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经费由财政予以保障。
不过,在劳动仲裁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一些其他费用,例如:
律师费:如果当事人需要委托律师代理仲裁案件,需向律师支付相应的律师费。律师费的具体数额根据案件复杂程度、律师收费标准等因素而定。
鉴定费等:若需要对某些事项进行鉴定、勘验、翻译等,可能会产生相应费用,该费用一般由申请方先行垫付,最终由责任方承担。
其他费用: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自行收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向仲裁委员会提出异地调查取证申请,或仲裁委员会认为确有必要异地调查取证所发生的办案人员差旅费用;当事人依法申请复制与本案有关的材料、仲裁文书的实际费用;证人、鉴定人、翻译人员出庭的交通费、食宿费和误工补贴等费用。这些费用由提出申请的当事人预付。
一、前期准备
确认是否属于劳动仲裁受理范围
劳动仲裁主要适用于劳动关系中的争议,常见的包括工资纠纷(如拖欠工资、少发工资、未支付加班费等)、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的争议(如无故解雇、违法解除合同)、社会保险纠纷(如未依法缴纳社保、不足额缴纳社保)、工伤赔偿纠纷以及其他权益纠纷(如年假、带薪病假、休息日、加班、奖金等问题)。但如果纠纷涉及的不是劳动关系,比如劳务派遣、合作协议等,则需通过其他方式解决。
二、准备仲裁材料
劳动合同:它是证明您与公司存在劳动关系的有力证据。
工资相关材料:如工资条、工资转账记录,可证明您的收入和工资发放情况。
社保缴费记录:您可以前往社保中心打印,作为社保缴纳的凭证。
考勤记录、工牌等:这些材料能证明您在公司工作的事实。
申请书:需为书面劳动仲裁申请书,要简要说明争议内容以及申请仲裁的请求。
提交仲裁申请
当您准备好了上述材料后,您可以选择企业所在地或注册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交书面仲裁申请。仲裁委员会通常在市、区一级设立,您要根据公司的具体地址确定仲裁地点。在提交申请时,需填写好仲裁申请表,并递交相关材料。值得注意的是,劳动仲裁是免费的,提交申请一般无需支付费用。同时,劳动争议的仲裁时效为一年,从劳动者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仲裁委员会受理
仲裁委员会收到您的仲裁申请后,会在5个工作日内进行审查,并决定是否受理。一旦受理,仲裁委员会会通知您和用人单位,并在立案后指定仲裁员负责案件审理。若不符合受理条件,仲裁委员会会书面通知您不予受理,并说明理由。
调解
受理的案件首先会进行调解。仲裁庭会在查明事实的基础上促使当事人双方自愿达成协议。事实清晰、争议小的案件,受理后一周左右可能安排调解;案件复杂则大概需要两到三周。此外,调解安排时间还受仲裁机构繁忙程度、仲裁员安排等影响,仲裁机构会在合理时间组织调解。如果调解达成协议,仲裁庭会根据协议内容制作调解书,调解书自送达之日起具有法律效力;若调解未达成协议,案件将继续进行下一步流程。
立案和调查
当调解未能解决争议时,仲裁委员会会正式立案,并派出工作人员进行调查核实。在此阶段,双方需要提交相关的证据和材料,劳动仲裁程序中所要求的证据需具备真实性、合法性以及关联性的特质。真实性意味着证据的形成过程必须是客观真实存在的,而非人为制造或者篡改的结果,同时,它还需要能够以客观的方式准确地反映出待证明的事实真相。
三、仲裁庭开庭
开庭通知
仲裁庭应当于开庭的五日前,将开庭日期、地点书面通知双方当事人。当事人应在劳动仲裁开庭前15分钟到庭,按时到庭利于仲裁程序进行,当事人也有时间准备,还能表示对仲裁的尊重。建议提前规划行程,避免迟到影响权益维护。
庭审流程
陈述:仲裁员会询问双方的陈述意见,先由申请人(通常是劳动者)进行陈述,说明仲裁请求和争议焦点。
举证:双方依次出示证据并说明证据的用途和效力。
质证:双方对对方的证据进行质疑、质证,仲裁员会根据情况询问质证意见。
辩论:双方围绕争议的焦点展开辩论,仲裁员会调解双方分歧。
最后陈述:庭审结束前,双方可以作最后陈述,提出自己的最终意见。在开庭审理中,劳动者要注意举证充分、言辞清晰、态度冷静。如果有律师陪同,可以让律师代表进行陈述和辩论,同时要对仲裁员的提问进行清晰准确的回答。
仲裁裁决
劳动仲裁的裁决一般会在开庭后30日内作出,并送达双方。仲裁庭裁决劳动争议案件,应当自劳动仲裁委员会受理仲裁申请之日起四十五日内结束。案情复杂需要延期的,经批准可以延期并书面通知当事人,延长期限不超过十五日。
执行或上诉
收到仲裁裁决书15日内,若您对裁决不服,可以上诉;若没有上诉,则双方需要根据裁决书的内容执行。如果公司在仲裁裁决后拒不履行,劳动者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劳动仲裁裁决款项到账时间不固定,若用人单位服从裁决并主动履行,数日内可能到账;若其不服起诉,流程延长则难以预估;若其拒不履行,劳动者申请强制执行,到账时间取决于执行顺利程度,顺利则几个月内到账,不顺利会延迟。
律科服务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