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业经济的浪潮中,预付式消费作为一种创新的消费模式,曾经为消费者带来了便捷与优惠,也为商家提供了稳定的现金流和客源。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预付式消费领域乱象丛生,“霸王条款”横行、商家卷款跑路等问题频发,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破坏了市场的正常秩序。
为了扭转这一局面,最高人民法院于2025年3月14日发布了《关于审理预付式消费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并于5月1日正式施行。这一司法解释的出台,犹如一场及时雨,为预付式消费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消费者权益保护构筑起了一道坚实的法治屏障。
新规亮点:直击行业痛点
无效“霸王条款”清零
过去,预付式消费合同中常见的“概不退款、禁止转让、丢失不补、单方涨价、维权成本由消费者承担”等“霸王条款”,严重限制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如今,《解释》明确规定这些条款依法认定无效,让消费者在面对不公平格式条款时有了法律撑腰。此外,对于合同格式条款约定仲裁,但仲裁机构仲裁费最低收费标准远高于消费者支付的预付款,妨碍消费者获得权利救济的问题,《解释》也规定此类不合理增加消费者维权成本的霸王条款同样无效,确保消费者的维权之路更加畅通。
七日无理由退款:给消费“后悔权”
冲动消费是很多消费者在预付式消费中常遇到的问题。《解释》充分考虑到这一点,赋予了消费者七日无理由退款的权利。从付款之日起七天内,消费者可要求商家退还预付款本金。这一规定给予了消费者一定的“后悔权”,让消费者在消费时更加理性,也增强了消费者的消费信心。
明确责任主体:让商家无处遁形
针对商家卷款跑路、责任主体模糊等情况,《解释》明确规定,允许他人使用营业执照或名义开展预付业务的经营者需承担连带责任,商场若未尽到对租户资质的形式审查义务,也需按过错比例担责。同时,商家因经营不善跑路,清算义务人未依法及时履行清算义务的,应依法承担责任;情节严重的将面临惩罚性赔偿甚至刑事责任。这些规定加大了对商家的约束力度,让商家不敢轻易损害消费者权益。
四类情形可直接退卡:保障消费自由
当出现商家搬新店太远不想去、老板跑路换承包商、三天两头找借口暂停服务、因自己的身体原因无法使用这4种情况时,消费者可直接要求商家退卡。这一规定充分考虑了消费者在实际消费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保障了消费者的消费自由和合法权益。
新规实施:挑战与机遇并存
《解释》的实施为预付式消费市场戴上了“紧箍咒”,但从文本到实践的转化仍面临多重挑战。预付资金安全保障机制尚待完善,即使通过司法程序确认场地出租方承担补充责任,在经营者闭店失联的情况下,消费者的实际损失仍难全额弥补。七日无理由退款机制可能诱发部分消费者非理性行使权利,给经营者带来经营风险,特别是对于低值高频消费场景。若过度扩张商场管理责任边界,可能推高实体商业运营成本,最终影响消费生态健康发展。
然而,挑战与机遇往往并存。新规的实施也为预付式消费市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它促使商家更加规范经营,提升服务质量,以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对于诚信经营的商家来说,新规将有助于净化市场环境,减少不正当竞争,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氛围。
多方共治:让新规落地生根
要让预付式消费真正回归服务本质,仅靠一部司法解释是不够的,还需要构建多方共治的治理生态。
消费者应提升契约精神,摒弃“充值越多折扣越大”的非理性消费观,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在消费前仔细阅读合同条款,谨慎选择商家。监管部门应当加快建立预付资金存管制度,借鉴托管账户模式,要求经营者按比例缴存保证金,从源头上保障消费者的资金安全。行业协会可建立商家信用评价体系,通过市场机制实现优胜劣汰,促进商家自律。
预付式消费纠纷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解决:
1、与经营者协商和解:这是最便捷的解决方式。消费者可直接与商家沟通,就退款、继续提供服务、更换服务项目等问题提出诉求,争取达成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例如,消费者办理了一张美发店的预付卡,后来发现商家提供的服务质量下降,可与商家协商要求改进服务或退还部分费用。
2、请求消费者协会或者依法成立的其他调解组织调解:如果协商不成,消费者可以向消费者协会、行业协会等组织投诉并请求调解。这些组织具有一定的调解经验和专业知识,能够帮助双方沟通协商,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比如,中国消费者协会及各地消协组织都有专门的投诉渠道和处理流程,会根据消费者的投诉进行调查和调解。
3、向有关行政部门投诉:不同行业的预付式消费纠纷有相应的主管部门。如零售、餐饮、居民服务业(含美容美发)等行业的纠纷,可向商务部门投诉;体育健身方面的纠纷,可向体育部门投诉;学科类校外培训方面的纠纷,可向教育部门投诉。行政部门接到投诉后,会依法对商家进行调查处理,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4、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若消费者和商家在合同中约定了仲裁条款,那么当发生纠纷时,可依据该条款向约定的仲裁机构申请仲裁。仲裁具有专业性、高效性等特点,仲裁裁决具有法律效力,一方不履行仲裁裁决的,另一方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6、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这是解决纠纷的最终法律途径。如果其他方式都无法解决问题,消费者可以向法院起诉商家。法院会依据事实和法律进行审理判决,强制商家履行义务,以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例如,商家倒闭跑路,消费者无法继续享受服务且退款无门,就可以通过诉讼要求商家退还剩余预付款项。
在处理预付式消费纠纷时,消费者要注意保留好相关证据,如合同、发票、消费记录、聊天记录、商家的宣传资料等,以便在需要时支持自己的主张。
律科服务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