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犯妨害清算罪的,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若单位犯此罪,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也就是说,单位犯罪时,不仅单位要承担经济处罚,相关责任人员也会受到刑事制裁。
司法实践中的认定与防范措施
司法认定
在司法实践中,法院审理此类案件时,会重点审查行为人的主观故意、具体行为方式以及造成的实际损害后果。只有同时满足构成要件的情况下,才会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刑事责任,并且可能附带民事赔偿责任,以充分保护债权人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
防范措施
为了防范和打击妨害清算罪,公司、企业在清算过程中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确保清算程序的合法性和透明度。相关监管部门也应加强监督,及时发现和查处妨害清算的违法行为,共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保障清算的公正,促进公司、企业清算工作的顺利进行,维护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第七条规定,公司、企业进行清算时,隐匿财产,对资产负债表或者财产清单作虚伪记载或者在未清偿债务前分配公司、企业财产,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
隐匿财产价值在五十万元以上的;
对资产负债表或者财产清单作虚伪记载涉及金额在五十万元以上的;
在未清偿债务前分配公司、企业财产价值在五十万元以上的;
造成债权人或者其他人直接经济损失数额累计在十万元以上的;
虽未达到上述数额标准,但应清偿的职工的工资、社会保险费用和法定补偿金得不到及时清偿,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
其他严重损害债权人或者其他人利益的情形。
主体
通常是公司、企业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或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在公司、企业清算过程中,这些主体承担着特定的职责,他们的行为对清算的公正性和合法性起着关键作用。
主观方面
行为人主观上必须具有故意,即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妨害清算程序并损害债权人或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仍然积极实施该行为。
客观方面
客观上实施了妨害清算的行为,如前面提到的隐匿财产、作虚假记载或未清偿债务前分配财产等,并且这种行为造成了严重损害债权人或其他利益相关者合法权益的后果。
律科服务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