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外诈骗被抓的判刑情况要依据具体犯罪情节和诈骗数额等因素来确定,以下为您详细介绍不同情形下的量刑标准:
一、一般量刑标准
数额较大: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及相关司法解释,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属于“数额较大”,通常会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数额巨大或有其他严重情节: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认定为“数额巨大”。这种情况会被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若存在如通过发送短信、拨打电话或者利用互联网等发布虚假信息对不特定多数人实施诈骗等其他严重情节,也在此量刑幅度内。
数额特别巨大或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认定为“数额特别巨大”,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如果存在诈骗救灾、抢险等特定款物,诈骗残疾人、老年人等弱势群体财物,造成被害人自杀等严重后果,或者属于诈骗集团首要分子等情形,也按照此标准量刑。
二、从犯量刑标准
境外诈骗案从犯量刑需综合多方面因素。依据诈骗金额和情节,在不同数额区间,从犯会在主犯量刑基础上从轻、减轻处罚:
数额较大:从犯可能在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的基础上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数额巨大或有其他严重情节:从犯会在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幅度内从轻、减轻处罚。
数额特别巨大或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从犯应在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幅度内从轻、减轻处罚。具体量刑由法院根据案件具体情况判断,包括从犯在犯罪中的作用、参与程度等。
实际量刑时,法院还会综合考虑其他因素,如犯罪嫌疑人的认罪态度、是否有自首、立功等情节。若您想了解更精准的法律意见,建议咨询专业律师。
境外诈骗的钱并非一定追不回来,但追回存在较大难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具体如下:
一、存在追回可能性的原因:
警方侦查与国际合作:报警后,警方会依据相关法律程序和国际执法合作机制展开调查。我国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司法协助条约,可通过司法协助途径,请求相关国家或地区的执法、司法机关协助调查资金流向,冻结、扣押涉案款项。若资金流向明确,且国际协作顺畅,成功冻结、扣押到涉案资金,就有较大可能将钱追回返还给受害者。
犯罪嫌疑人财产处置:若犯罪嫌疑人有可供执行的财产,即使资金已转移,通过司法程序也能实现部分或全部资金的追回。当诈骗集团窝点被捣毁,警方及时掌控相关资金,也可将其返还给受害群众。
二、追回难度大的原因:
犯罪网络复杂:境外诈骗犯罪往往涉及复杂的跨国犯罪网络,诈骗分子会采用复杂的洗钱手段,如通过地下钱庄、虚拟货币等转移资金,增加追踪难度。资金可能在短时间内经过多次跨境流转,难以快速准确掌握资金动态。
司法差异: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制度、司法程序存在差异,调查取证需要国际间的司法协作,这一过程较为复杂和漫长。对证据要求、司法程序不同,也会增加跨境执法和资产返还的难度。
金融监管差异:境外金融体系多样,一些地区存在金融监管漏洞,资金一旦转移过去,追踪线索可能变得模糊,资金流向难以精准把握,给追赃工作带来阻碍。
律科服务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