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覆盖范围扩大
新规明确,异地就医结算的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包括:
跨省异地就医:所有参保人员均可享受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服务。
省内异地就医:省内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实现全覆盖,无需备案即可结算。
门诊费用结算:在原有住院费用直接结算的基础上,新增普通门诊和慢性病门诊费用的直接结算。
2. 备案流程简化
取消部分备案要求:对于异地长期居住人员,只需提供居住证明即可办理备案,无需其他复杂材料。
线上备案全覆盖:参保人员可通过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微信小程序或地方医保平台在线办理备案,无需跑腿。
即时生效:备案申请提交后,通常1-2个工作日内即可生效,部分城市实现秒批秒备。
3. 结算流程优化
直接结算:备案后,参保人员在异地定点医疗机构就医时,可直接使用医保卡或电子医保凭证结算医疗费用,无需垫付。
报销比例提高:新规规定,异地就医结算的报销比例与参保地保持一致,不再降低报销比例。
支持多种费用类型:包括住院费用、普通门诊费用、慢性病门诊费用以及急诊费用。
4. 异地就医定点机构增加
新规要求各地增加异地就医定点医疗机构数量,确保参保人员能够就近就医。
参保人员可通过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或地方医保平台查询异地定点医疗机构名单。
5. 特殊群体保障加强
老年人:为老年人提供线下备案绿色通道,支持亲友代办。
农民工:简化农民工异地就医备案流程,支持用工单位集中办理。
学生:在校学生异地就医可直接结算,无需额外备案。
6. 电子医保凭证全面推广
新规鼓励参保人员使用电子医保凭证,实现一码通行。
电子医保凭证可通过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微信、支付宝等渠道申领。
异地就医医保报销主要遵循就医地目录,参保地政策,就医地管理的原则。以下是异地就医医保报销的详细步骤和注意事项:
一、备案
异地就医前,参保人员需要在参保地医保经办机构或通过线上平台(如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国家异地就医备案小程序等)办理异地就医备案手续。备案时需提供个人身份信息、参保信息、就医地信息等,并选择就医地的定点医疗机构。
二、就医
备案完成后,参保人员可在选择的定点医疗机构就医。就医时,需携带医保卡、身份证等相关证件,以便进行费用结算。
三、费用结算
直接结算:
在已实现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的地区,参保人员可在就医地医疗机构直接结算医疗费用,只需支付个人自付部分,剩余部分由医保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进行结算。
费用结算时,遵循就医地目录,参保地政策,就医地管理的原则。即报销范围按照就医地的医保目录执行,报销比例、起付线、封顶线等按照参保地的政策确定,就医地的医保经办机构负责具体管理。
回参保地报销:
若就医地无法直接结算,参保人员需携带相关医疗费用票据、诊断证明等材料回到参保地进行报销。
报销时,同样遵循参保地的报销政策,但可能因未直接结算而增加一些手续和时间成本。
四、注意事项
异地就医备案是享受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服务的前提,未备案的参保人员可能无法直接结算医疗费用。
参保人员应提前了解就医地的医保目录和参保地的报销政策,以便在就医时做出合理的医疗选择。
异地就医时,应选择定点医疗机构就医,否则可能影响医疗费用的报销。
异地就医结算需要提供以下资料:
核心资料包括:医保电子凭证(或社保卡)、有效身份证件、异地就医登记备案表及相关认定材料。
具体根据不同类型的异地就医人员,所需资料有所不同:
异地安置退休人员:
医保电子凭证(或社保卡)、有效身份证件;
《异地就医登记备案表》;
异地安置认定材料,如户口簿首页和本人常住人口登记卡,或个人承诺书。
异地长期居住人员:
医保电子凭证(或社保卡)、有效身份证件;
《异地就医登记备案表》;
长期居住认定材料,如居住证明或个人承诺书。
常驻异地工作人员:
医保电子凭证(或社保卡)、有效身份证件;
《异地就医登记备案表》;
异地工作证明材料,如参保地工作单位派出证明、异地工作单位证明、工作合同任选其一,或个人承诺书。
异地转诊人员:
医保电子凭证(或社保卡)、有效身份证件;
《异地就医登记备案表》;
参保地规定的定点医疗机构开具的转诊转院证明材料。
其他跨统筹区临时外出就医人员:
医保电子凭证(或社保卡)、有效身份证件;
《异地就医登记备案表》。
此外,在办理异地就医联网结算时,根据具体情况,可能还需提供其他相关材料,如医院收费票据、费用清单、诊断证明、病历等,以便进行费用结算和报销。
律科服务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