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签劳动合同的双倍赔偿金主要依据《劳动合同法》相关条款,适用于用人单位未依法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情形,旨在督促用人单位规范用工行为,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一、双倍工资赔偿的核心法律依据
《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视为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情形:若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仍未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法律直接视为双方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此时用人单位无需再支付满一年后的双倍工资,但需补签书面合同。
二、双倍工资赔偿的适用范围与例外
1. 适用条件
时间范围:赔偿周期为“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即从用工满一个月的次日起至满一年的前一日止,最长支付11个月的双倍工资。
支付标准:以劳动者每月实际工资为基数(不包含加班费),用人单位已正常支付的工资部分需扣除,仅额外支付一倍工资作为赔偿。
2. 例外情形
非全日制用工(如小时工)双方可订立口头协议,不适用双倍工资赔偿规定。
劳动者拒绝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书面通知后仍不签订的,用人单位可终止劳动关系,无需支付赔偿。
三、用人单位的其他法律风险
除双倍工资赔偿外,未签订劳动合同还可能导致用人单位承担以下风险:
随时解除劳动关系风险:劳动者可随时离职,且无需承担违约责任或赔偿责任。
商业秘密保护缺失:未签订劳动合同导致保密条款或竞业限制协议无法生效,员工泄露商业秘密时用人单位难以追责。
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推定:满一年未签合同即视为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后续解雇需满足更严格条件。
四、劳动者维权注意事项
仲裁时效:主张双倍工资的仲裁时效为1年,从劳动者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例如,用工满一年未签合同的,时效从满一年的次日起算)。
证据要求:需提供工资流水、工作证、考勤记录等证明事实劳动关系的材料。
不签合同双倍赔偿金的 6 个条件如下:
1、建立劳动关系: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已建立劳动关系,存在实际用工事实,比如劳动者已为用人单位提供了一定时间的劳动服务,接受用人单位的管理,遵守其规章制度等。
2、超过一个月未订立书面合同: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如果在一个月内订立了书面合同,则不符合此条件。
3、用人单位有过错: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原因在于用人单位,如用人单位故意拖延、拒绝签订等,而不是因为劳动者的过错导致未签合同。如果是劳动者拒绝签订,且用人单位已尽到合理通知、催促义务,则用人单位无需支付双倍赔偿金。
4、劳动者无过错:劳动者有意愿且积极配合签订合同,不存在自身拒绝签订劳动合同等情况。例如,劳动者没有以种种借口拖延签订劳动合同,或者明确表示拒签等。
5、在时效内主张权利:劳动者需在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日起一年内主张权利。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如果超过这个时间,可能会影响权利主张。
6、劳动争议在仲裁时效内:需在规定时间内通过合法途径向劳动仲裁机构申请仲裁,以维护自身获得双倍赔偿金的权益。即从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在规定时间内提起仲裁,否则可能无法得到法律支持。
此外,用人单位违反规定不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自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起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这也属于不签合同双倍赔偿金的情形之一。
不签合同双倍赔偿金的胜诉率没有固定答案,需根据具体情况判断。若劳动者证据充分、符合法律规定,胜诉率通常较高,反之则较低。以下是一些影响胜诉率的关键因素:
1、证据的充分性:
关键证据:劳动者若能提供工资支付记录,如银行流水显示用人单位定期发放工资,且备注有工资相关信息;拥有工作证、工作服等带有单位标识的物品;具备考勤记录,如打卡记录、考勤表等;或者有同事证言、工作成果交付记录、与工作相关的视听资料等,能有力证明劳动关系存在,胜诉可能性就大。
证据链完整性:若各项证据能相互印证,形成完整证据链,如工资支付记录、工作证、考勤记录等共同证明劳动者在用人单位工作的事实、工作时间及报酬等情况,胜诉率会进一步提高。相反,若仅有一些模糊的工作场景照片,或只有口头约定而无其他书面或实物证据佐证,没有关键证据相互印证,可能难以让仲裁委或法院认定劳动关系,从而影响胜诉几率。
2、未签合同的时长: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若超过一年未签,视为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就不能再主张双倍工资,但可要求其他权益。所以在规定时效内主张权利很重要,一般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3、用人单位的抗辩理由:如果用人单位能证明因不可抗力等正当原因未签合同,或者能提供证据证明是劳动者自身原因拒绝签订合同,可能会影响双倍工资的主张。但用人单位需承担举证责任,若无法提供有力证据,其抗辩可能不被采纳。例如用人单位称合同被员工带走,但未留存签收记录等相关证据,这种抗辩往往难以成立。
总体而言,根据 2024 年《中国劳动争议案件白皮书》显示,全国法院受理劳动争议案件中劳动者胜诉率虽较上年下降至 55%,但在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特定场景下,企业 “必输局” 的情况较为常见。如果劳动者能充分证明劳动关系的存在,在劳动仲裁或诉讼中,获得双倍工资赔偿的可能性较大。在有专业律师指导的情况下,劳动者胜诉率可以超过 95%。
律科服务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