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赔偿需综合法律规定与实际损失,涵盖多个赔偿项目,具体标准需结合受诉法院地经济水平、死者年龄及被扶养人情况等因素确定。
核心赔偿项目及计算规则
一、丧葬费
按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标准,以六个月总额计算2。例如,若当地职工月均工资为8000元,丧葬费则为8000元×6=48000元。
二、死亡赔偿金
1、计算基数:以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标准。
2、赔偿年限:
一般按20年计算;
60周岁以上的,每增加1岁减少1年(如65周岁按15年计算);
75周岁以上的,统一按5年计算。
三、被扶养人生活费
1、计算依据:根据扶养人丧失劳动能力程度,按受诉法院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或农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费支出计算。
2、年限规定:
未成年人计算至18周岁;
无劳动能力且无生活来源的成年被扶养人按20年计算;
60周岁以上的,每增加1岁减少1年;75周岁以上的按5年计算。
四、精神损害抚慰金
通常在5万至10万元之间,具体金额根据当地生活水平、肇事方过错程度及赔偿能力等因素酌情确定。
五、其他合理费用
包括处理事故家属的住宿费、交通费、误工费等,需凭票据或根据实际需求综合计算。
赔偿责任与支付顺序
1、交强险优先赔付:总赔偿金额在对方车辆交强险限额内的,由保险公司全额赔偿;超出部分由肇事方承担。
2、证据要求:医疗费需凭医院票据确定,误工费、交通费等需提供收入证明、误工记录等材料。
法律依据与注意事项
司法解释:赔偿标准主要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规定。
城乡差异:死亡赔偿金、被扶养人生活费等存在城乡标准差异,需根据死者户口性质或经常居住地确定适用标准。
建议受害者家属在事故发生后及时收集医疗记录、户籍证明、收入证明等证据,通过协商或诉讼途径确保赔偿金额合理合法。
一、基础量刑标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此处“因逃逸致人死亡”特指肇事者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导致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
二、量刑影响因素
(一)从重处罚情节
1、事故责任划分:若肇事者负事故全部或主要责任,量刑将显著从重。
2、逃逸行为恶劣程度:
逃逸距离越长、时间越久(如逃离现场后长时间未报警或救助);
故意破坏、伪造现场、毁灭证据,需承担全部责任。
3、其他严重情节:如肇事车辆无牌无证、驾驶人无证驾驶或醉驾,可能叠加处罚。
(二)从轻处罚情节
自首与认罪悔罪:主动投案并如实供述罪行,可依法从轻或减轻处罚。
积极赔偿与谅解:全额赔偿被害人家属经济损失并获得书面谅解,法院通常会酌情降低刑期。
三、关联法律责任
1、刑事责任:若肇事者将被害人带离现场后隐藏、遗弃,致其死亡或严重残疾,将转化为故意杀人罪或故意伤害罪,最高可判处死刑。
2、行政责任: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且终生不得重新取得。
3、民事责任:逃逸者需承担全部民事赔偿,包括丧葬费、死亡赔偿金、被扶养人生活费等(具体标准需结合受诉法院地经济水平计算)。
肇事逃逸致人死亡会被终身禁驾。
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一百零一条规定,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规定,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且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行为,严重违反了交通法规,主观恶性大,对公共交通安全和社会秩序危害极大,符合上述终身禁驾的情形。
律科服务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