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肇事逃逸后自愿达成调解协议的处置方式因案件性质及情节而存在差异。
若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已触犯相关法律法规且进行了报警程序,则治安处罚将无法通过调解手段解决。
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及《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记分管理办法》的明确规定,凡涉及交通事故发生后,逃逸方尚未构成犯罪的,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可以依法对其处以二百元至两千元以下的罚款,同时给予十五天以下拘留的行政处罚,以及扣除其机动车驾驶证分数累积达12分的惩罚。
然而,倘若交通肇事逃逸后未及时报警,而且双方当事人已经私下达成了解决协议,那么理论上并不需要执行前述严厉的法律制裁。
然而请注意,这种自发性调解可能无法受到法律认可,且在今后有可能引发法律纠纷过程中(比如保险理赔争议、或者涉及到的法律诉讼等),肇事方仍需承担相应的全责。
在此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即便当事人达成了调解协议,交通肇事逃逸的违法行为不会因为私了而消除,并且可能会对保险公司的理赔金额产生一定程度的限制作用。
因此,为保障自身合法权益,建议交通事故发生后,应尽可能尽早报警,并等待交管部门介入处理,以便获得符合法律法规的公正待遇。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肇事逃逸轻度碰撞私了一般赔偿在数千元至数万元之间。
交通事故赔偿数额因受害程度及事故原因而异。
主要包括残疾赔偿金、精神抚慰金、医疗费、误工费、住院伙食补助费、护理费、被抚养人生活费、交通费等项目。
各省份通常于每年七月发布统一赔偿标准。
当事人需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如户籍地、伤残等级、家庭状况、个人收入水平以及住院疗养情况等,提供相应证据以确定最终赔偿额。
《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七十九条【人身损害赔偿范围】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损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营养费、住院伙食补助费等为治疗和康复支出的合理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造成残疾的,还应当赔偿辅助器具费和残疾赔偿金;造成死亡的,还应当赔偿丧葬费和死亡赔偿金。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二条
因道路交通事故造成下列财产损失,当事人请求侵权人赔偿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一)维修被损坏车辆所支出的费用、车辆所载物品的损失、车辆施救费用;
(二)因车辆灭失或者无法修复,为购买交通事故发生时与被损坏车辆价值相当的车辆重置费用;
(三)依法从事货物运输、旅客运输等经营性活动的车辆,因无法从事相应经营活动所产生的合理停运损失;
(四)非经营性车辆因无法继续使用,所产生的通常替代性交通工具的合理费用。
逃逸双方私了的,如果构成了交通肇事罪的,警方依然会追究当事人的刑事责任;如果尚未构成犯罪的,警方可能也会对逃逸者进行处罚;
应当处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可以并处十五日拘留,但是鉴于双方私了了,逃逸方获得了对方原谅这种情况,警方可能会决定不予处罚。
《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
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律科服务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