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应纳税额与应纳税所得额在概念上所具备的关键差异:
1.第一点是,应纳税额是根据应纳税所得额乘以法定税率计算得出的,它代表了纳税人依照法律应当缴纳给税务机构的税款额度;
2.另一方面,应纳税所得额则是指,在排除掉不能作为计税依据的支出之外,剩下可以用以计算应纳税额的那部分资金净值。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四条
企业所得税的税率为25%。非居民企业取得本法第三条第三款规定的所得,适用税率为20%。
第五条企业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以及允许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第六条企业以货币形式和非货币形式从各种来源取得的收入,为收入总额。包括:
(一)销售货物收入;
(二)提供劳务收入;
(三)转让财产收入;
(四)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
(五)利息收入;
(六)租金收入;
(七)特许权使用费收入;
(八)接受捐赠收入;
(九)其他收入。
1、直接计算法:
应纳税所得额=收入总额-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金额-弥补亏损
2、间接计算法:
应纳税所得额=会计利润总额±纳税调整项目金额
利润总额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营业利润=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利润
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期间费用-营业税金
其他业务利润=其他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成本-营业税金
应纳税所得额既不是直接补钱,也不是直接退钱,而是计算纳税人在一定期间所获得的所有应税收入后,依法减除各种允许扣除的支出,得到的应纳税款的计税依据。具体是否需要补税或退税,取决于纳税人的实际应纳税额与预缴税额的比较。
首先,应纳税所得额是计算税款的基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五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六条的规定,应纳税所得额是通过纳税人的收入总额,在减除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以及允许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对于企业)或专项扣除、专项附加扣除等(对于个人)后计算得出的。
其次,当纳税人的实际应纳税额大于预缴税额时,需要补税。补税是因为纳税人的实际收入或所得超过了预缴税款时所依据的收入或所得,因此需要按照实际应纳税额补缴税款。
最后,当纳税人的实际应纳税额小于预缴税额时,可以申请退税。退税是因为纳税人的实际收入或所得低于预缴税款时所依据的收入或所得,或者因为纳税人享受了某些税收优惠政策,导致实际应纳税额减少,因此可以申请退还多缴的税款。
是退款还是补款
由于在今年的3月份至6月份间,依据个人财务状况所执行的个税预扣预缴工作中,部分人士的年度应纳税额度相较于预扣预缴税款显示出缺口,为确保公平和透明度,因此我们需要启动个税补缴程序。
具体的补税操作流程如下:
首先,为了填写和计算个人所得税,你需要提供基础的财务信息和文件;
其次,准备好对应的补交税率申报表;
接着,将完成的申报表格提交给税务部门,他们会出具通用缴款通知书给你;
然后,带上通用缴款通知书前往对应的银行机构进行交税;
一旦税收事项圆满结束后,3至5个工作日内,你将获得一份完税证明。《个人所得税法》第十三条
纳税人取得应税所得没有扣缴义务人的,应当在取得所得的次月十五日内向税务机关报送纳税申报表,并缴纳税款。纳税人取得应税所得,扣缴义务人未扣缴税款的,纳税人应当在取得所得的次年六月三十日前,缴纳税款;税务机关通知限期缴纳的,纳税人应当按照期限缴纳税款。居民个人从中国境外取得所得的,应当在取得所得的次年三月一日至六月三十日内申报纳税。非居民个人在中国境内从两处以上取得工资、薪金所得的,应当在取得所得的次月十五日内申报纳税。纳税人因移居境外注销中国户籍的,应当在注销中国户籍前办理税款清算。
律科服务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