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而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这表明,故意伤害致死这种严重犯罪行为的量刑起点是十年以上有期徒刑,严重情况下可能会被判处无期徒刑甚至死刑。
一、具体量刑考量因素
在实际司法审判中,故意伤害致死案件的具体量刑并非简单地依据法律条文一刀切,而是要综合考虑众多因素,以确保刑罚的公正和合理。
1、犯罪嫌疑人的主观故意:若犯罪嫌疑人具有明显的主观故意,如事先精心策划伤害行为、准备危险物品等,表明其犯罪意图强烈且恶劣,这种情况下通常会被处以较重的刑罚。反之,如果主观故意不明显,量刑可能相对较轻。
2、被害人的死亡原因:需要明确被害人的死亡是否直接由犯罪嫌疑人的行为导致,以及犯罪嫌疑人的行为对被害人死亡结果的影响程度。如果被害人的死亡与犯罪嫌疑人的伤害行为存在直接、紧密的因果关系,犯罪嫌疑人可能面临更重的刑罚;若存在其他介入因素导致被害人死亡,量刑时会适当考虑。
3、犯罪嫌疑人的犯罪手段:犯罪手段是否残忍是量刑的重要考量因素。若使用极其残忍的手段实施伤害行为,超出了一般故意伤害的范畴,如使用凶器多次伤害、折磨被害人等,通常会加重处罚。
4、犯罪嫌疑人的犯罪后果:除了被害人死亡这一直接后果外,还需考虑犯罪行为是否引发了其他严重后果,如导致被害人家庭破裂、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等。后果越严重,量刑可能越重。
5、犯罪嫌疑人的悔罪表现:犯罪嫌疑人在案发后的态度和行为也会对量刑产生影响。若其在案发后真诚悔罪,积极主动赔偿被害人家属的损失,并取得被害人家属的谅解,根据法律规定和司法实践,往往可以依法从轻处罚。此外,主动投案自首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到较小作用的犯罪嫌疑人,也可能依法获得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二、不同情形举例说明
以下通过一些具体情形来进一步说明故意伤害致死案件的量刑差异:
情节严重情形:犯罪嫌疑人出于报复心理,事先准备好凶器,对被害人进行长时间的暴力伤害,手段极其残忍,最终导致被害人死亡,且给社会造成了恶劣影响。这种情况下,犯罪嫌疑人很可能会被判处无期徒刑甚至死刑。
情节相对较轻情形:犯罪嫌疑人与被害人因琐事发生争吵,在情绪激动之下失手将被害人打伤,被害人因未能及时得到救治而死亡。事后,犯罪嫌疑人主动投案自首,积极赔偿被害人家属,并取得了家属的谅解。在这种情况下,犯罪嫌疑人可能会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但量刑可能会相对较轻。
故意伤害致死取得谅解后具体的少判年限没有固定标准,通常会在基准刑基础上减少 10%-40% 左右。以下是一些大致情况分析:
1、犯罪情节较轻的情况:如果犯罪情节相对较轻,例如犯罪行为人的犯罪动机并非特别恶劣,手段也不是极其残忍,且在犯罪后有积极的悔罪表现,取得谅解后可能会减少三到五年左右的刑期。比如因一些日常纠纷引发的故意伤害致死案件,犯罪人在事后积极赔偿、诚恳道歉,获得被害人家属谅解,这种情况下,有可能在原本可能判处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基础上,减少三到五年刑期。
2、犯罪情节较重的情况:若犯罪情节较为恶劣,如出于报复、泄愤等不良动机,使用残忍手段实施伤害行为致人死亡,即使取得谅解,减轻的刑期可能也比较有限,可能只能减少一到三年刑期,甚至在某些特别严重的情况下,虽然取得谅解,但由于犯罪的社会危害性极大,也难以将刑期降至十年以下。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对于积极赔偿被害人经济损失并取得谅解的,综合考虑犯罪性质、赔偿数额、赔偿能力以及认罪、悔罪程度等情况,可以减少基准刑的 40% 以下;犯罪较轻的,可以减少基准刑的 40% 以上或者依法免除处罚。但最终的量刑结果仍需由法院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如犯罪动机、手段、后果的严重程度、社会危害性以及被告人的认罪态度、悔罪表现等因素进行全面综合判定。
故意伤害致死有死亡赔偿金。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死亡赔偿金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标准,按二十年计算。但六十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七十五周岁以上的,按五年计算。
此外,除了死亡赔偿金,赔偿义务人还应当赔偿丧葬费、被扶养人生活费、精神损害抚慰金以及受害人亲属办理丧葬事宜支出的交通费、住宿费和误工损失等其他合理费用。
律科服务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