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保候审只是一种刑事强制措施,并不意味着不会被判刑。是否判刑取决于案件的具体情况和法院的最终审理结果。在取保候审期间,司法机关会继续对案件进行侦查、审查起诉,直至开庭审判。
1、可能不被判刑的情况:如果经审理查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构成犯罪,那么就不会被判刑。例如犯罪嫌疑人是被错误指控,或者证据不足以证明其实施了犯罪行为等情况。
2、可能被判刑的情况:如果经审理查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确实构成犯罪,证据确实、充分,那么就会被判处相应刑罚。比如,一些犯罪情节较轻、悔罪态度较好、社会危害性较小的犯罪嫌疑人,在符合条件时被取保候审,最终可能被判处缓刑;而对于犯罪情节严重、证据确凿的,即便取保候审,也会被判处相应的有期徒刑等实刑。
取保候审后坐牢的几率大小不能一概而论,需要综合案件性质、证据情况、犯罪情节、悔罪表现等多方面因素判断。具体如下:
1、案件性质:如果是轻微刑事案件,如情节较轻的故意伤害(轻伤)、小额盗窃等,本身社会危害性较小,犯罪嫌疑人有很大可能被判处缓刑等非监禁刑,坐牢几率相对较小。但若是严重犯罪,如故意杀人、抢劫等暴力犯罪,即使被取保候审,因其犯罪性质恶劣,被判刑坐牢的可能性就较大。
2、证据情况:若证据确凿充分,能清晰证明犯罪嫌疑人实施了犯罪行为,达到了定罪标准,那么被判刑的可能性就高,坐牢几率也较大。相反,若证据存在瑕疵或不足,无法形成完整的证据链,根据疑罪从无原则,可能会作出不起诉决定或者无罪判决,坐牢几率会降低。
3、犯罪情节:犯罪情节恶劣的,如多次作案、手段残忍、造成严重后果等,判刑坐牢几率大。而情节相对较轻,如初犯、偶犯,犯罪行为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判刑和坐牢几率会相应减小。
4、悔罪表现:取保期间积极悔罪,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积极退赃退赔、取得被害人谅解等,在量刑时会作为从轻情节考虑,可能会降低坐牢几率。若无悔罪表现,甚至违反取保候审规定,如未经批准擅自离开所居住的市、县,干扰证人作证等,可能会被取消取保候审,收监羁押,坐牢几率就会增加。
根据《刑事诉讼法》规定,取保候审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在不同诉讼阶段都可以根据案件具体情况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取保候审措施,且每一机关决定取保候审的最长期限均为十二个月。例如,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取保候审期限届满后,案件移送到检察院审查起诉,检察院仍可重新作出取保候审决定,期限重新计算,最长也是十二个月。
如果在取保候审期间,发现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取保候审期限届满,应当及时解除取保候审,并及时通知被取保候审人和有关单位。
律科服务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