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涉及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以下简称“帮信罪”)的量刑,需综合考虑年龄、犯罪情节、主观恶性等多重因素,同时遵循“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具体量刑规则如下:
一、刑事责任年龄与基础量刑的关联
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能力根据年龄划分为不同阶段,直接影响是否入刑及刑罚轻重:
未满16周岁:不负刑事责任,不予刑事处罚。
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需承担刑事责任,但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
已满12周岁不满14周岁:仅在“情节恶劣且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特殊情况下负刑事责任,并从轻或减轻处罚。
二、帮信罪的基本量刑框架
帮信罪的基础刑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或单处罚金,具体适用需结合“情节严重”的认定标准:
1、情节严重的常见情形
为三个以上对象提供帮助的;
支付结算金额二十万元以上的;
以投放广告等方式提供资金五万元以上的;
违法所得一万元以上的。
司法实践中,还会综合考量犯罪手段、危害后果、认罪悔罪表现等因素。
2、未成年人的从宽处理
若未成年人在犯罪中作用较小(如仅提供少量技术支持)、积极退赃、认罪认罚,可能被判处拘役、单处罚金甚至免予刑事处罚。例如,提供少量苹果手机ID且获利较少的案件,可能因“情节显著轻微”不予追究刑事责任。
三、量刑时的关键考量因素
主观明知:需证明未成年人“确切知道”或“应当知道”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若存在被胁迫、欺骗等情形,可能影响定罪。
犯罪情节:对于未达到“情节严重”标准的行为(如支付结算金额不足20万元、违法所得低于1万元),可能不构成犯罪。
教育改造:司法机关会优先采用刑事处罚与教育改造相结合的方式,注重挽救未成年人,帮助其回归社会。
未成年帮信罪是否会坐牢需要根据未成年人的年龄、犯罪情节等因素来综合判断。具体如下:
不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犯帮信罪,不负刑事责任,不会坐牢。但应责令其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加以管教;必要时,进行专门矫治教育。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通常情况下犯帮信罪不负刑事责任。但如果其实施的帮信行为同时构成其他严重犯罪,如诈骗等,且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不过在量刑时也会遵循从轻或者减轻的原则,可能不会被判处实刑,也就不需要坐牢。
已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已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犯帮信罪,应当负刑事责任。但由于其属于未成年人,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如果犯罪情节较轻,有悔罪表现,如系初犯、偶犯,或者是受他人诱骗参与帮信活动,在整个过程中所起作用较小,主观恶性不深等,法院在量刑时可能会适用缓刑等非监禁刑,这种情况下就不需要坐牢。但如果犯罪情节严重,如帮助转移大量违法资金等,也可能会被判处实刑,从而需要坐牢。
未成年犯帮信罪被取保候审后,仍有可能被起诉。
取保候审只是一种刑事强制措施,并不意味着案件的终结。司法机关会根据案件事实和证据情况进行审查判断,如果有足够证据证明未成年人实施了符合帮信罪构成要件的行为,达到了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程度,通常会依法提起公诉。
不过,考虑到未成年人的特殊性,司法机关在处理案件时会遵循对未成年人特殊保护和 “教育为主、惩罚为辅” 的原则。如果未成年犯犯罪情节较轻,认罪悔罪态度良好,积极退赃退赔等,也有可能根据具体情况作出不起诉决定。例如,根据《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工作指引(试行)》规定,对于犯罪情节轻微,具有被胁迫参与犯罪、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等情形之一,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一般应当依法作出不起诉决定。
律科服务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