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规定,公司辞退员工不赔偿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
1、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公司需有明确的录用条件,如招聘时规定的学历、技能、工作经验等要求,并且有充分证据证明员工在试用期内未达到这些标准,如试用期考核记录、工作表现评估等。
2、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规章制度需经过合法程序制定,如经过职工代表大会讨论、公示或告知员工等,且内容合理合法。例如,员工多次无故旷工、严重违反操作规程导致重大事故、违反职业道德造成恶劣影响等,公司可据此辞退员工且无需赔偿。
3、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员工因工作疏忽、不负责任等导致公司遭受重大经济损失,如因错误操作导致生产设备损坏,造成巨额维修费用和生产停滞;或者员工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给公司利益带来重大损害,如私自将公司商业机密泄露给竞争对手等。“重大损害” 的标准通常需要根据公司的规模、行业特点等因素综合判断,公司最好在规章制度中对重大损害的标准作明确规定。
4、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例如,员工在本公司工作期间,又在其他公司兼职,且因兼职工作导致在本公司的工作任务无法按时完成、工作质量严重下降等,公司提出后,员工仍不停止兼职行为,公司可辞退员工。
5、因劳动者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用人单位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致使劳动合同无效:比如员工提供虚假学历、虚假工作经历等信息,使公司误以为其具备相应能力和经验而与其签订劳动合同,后来公司发现真相,可认定劳动合同无效,并辞退员工。
6、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包括被人民法院判处刑罚,如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等,或者被人民法院依据刑法免予刑事处罚。例如,员工因犯罪被判刑,公司可依法解除劳动合同且无需支付赔偿。
公司辞退员工的补偿标准需根据解除劳动合同的合法性及具体情形确定,核心分为经济补偿金(N/N+1)、赔偿金(2N) 及无需补偿三类情况,具体适用需结合《劳动合同法》及2025年最新司法实践执行。
需支付补偿的法定情形及标准
一、合法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金(N或N+1)
公司与员工解除劳动合同符合法定条件且程序合法时,需支付经济补偿金,具体情形及标准如下:
协商解除:公司主动提出并与员工达成离职协议,按工作年限×月工资计算(N),工作满1年算1个月,6个月以上不满1年按1年计,不满6个月按0.5个月计。
员工能力不足:如医疗期满后无法工作、经培训或调岗仍不能胜任岗位,公司需提前30天书面通知或支付1个月工资(N+1)后解除。
客观情况变化:因公司搬迁、业务调整等导致合同无法履行,协商变更合同不成后解除,按N标准补偿。
经济性裁员:公司破产、经营困难等需裁员20人以上或占职工总数10%以上,需提前30天向工会或全体职工说明,按N标准补偿,且优先留用老员工、无固定期限合同员工等。
合同到期不续签:公司明确不续签或降低待遇续签导致员工拒绝的,按N标准补偿;若公司维持或提高待遇员工拒绝续签,则无需补偿。
二、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赔偿金(2N)
公司存在以下情形之一,属于违法解除,需按经济补偿金的2倍支付赔偿金:
无合法理由辞退(如以“业绩不达标”为由但未提供证据)。
辞退孕期、产期、哺乳期女职工或患职业病/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劳动能力的员工。
未履行法定程序(如未通知工会、经济性裁员未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
三、特殊情形的额外补偿
医疗补助费:员工因病或非因工负伤解除合同,除经济补偿金外,还需支付6个月工资的医疗补助费;重病或绝症增加50%-100%。
经济补偿金的计算基数与限制
月工资基数:按解除合同前12个月的平均工资计算,含奖金、津贴、绩效等货币性收入;若月工资高于当地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3倍,则按3倍封顶,且补偿年限最高不超过12年。
年限计算:工作每满1年算1个月,6个月以上不满1年按1年算,不满6个月按0.5个月算。
员工维权步骤
收集证据:保留劳动合同、工资流水、解除通知、考勤记录、社保缴纳证明等,证明劳动关系及解除事实。
协商谈判:明确自身权益,向公司提出补偿要求(如“工作3年2个月,月均工资1.2万元,应按N+1补偿4.8万元”),协商时建议全程录音。
劳动仲裁:协商不成的,1年内向劳动合同履行地或公司所在地的劳动仲裁委申请仲裁,仲裁免费,需提交仲裁申请书、证据材料等;对仲裁结果不服的,可在15日内向法院起诉。
律科服务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