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有效保护、规范管理、合理利用草原资源,提高草原生产能力,加强草原建设、植被恢复、退化沙化草原改良和治理能力,促进我省草地资源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同意收取草原植被恢复费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综〔2010〕29号)、《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草原植被恢复费收费标准及有关问题的通知》(发改价格〔2010〕1235号)相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凡在贵州省行政区域内权属明确的草原上进行下列活动的单位和个人,按照本办法规定缴纳草原植被恢复费。
(一)工程建设和矿藏勘察、开采征用或者使用草原的;
(二)因工程建设、勘查、旅游及采挖等临时占用草原且未履行草原植被恢复义务的;
第三条 在草原上修建直接为草原保护和畜牧业生产服务的工程设施,以及农牧民按规定标准建设住宅使用草原的,不缴纳草原植被恢复费。
第四条 草原植被恢复费收入属于政府非税收入,纳入一般公共预算管理。
第五条 贵州省草原植被恢复费收费标准由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等部门制定。
第六条 草原植被恢复费的征收、使用和管理,应当严格按照本办法规定执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名义重收、多收、减收、缓收、停收或者侵占、截留、挪用,并自觉接受财政、发展改革、审计部门和上级草原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违反本办法征收、使用管理规定,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办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国家有关规定追究法律责任;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二章 征收缴库
第八条 草原植被恢复费按照属地原则由县级草原主管部门负责收取。
第九条 征用、使用草原的,用地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规定权限向草原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审核或者审批同意的,应当向县级草原主管部门缴纳草原植被恢复费。
对征用或者使用草原未获得建设用地批准的,应当将收取的草原植被恢复费全部退还用地单位和个人。
第十条 临时占用草原的,用地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规定权限向相应的人民政府草原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审核或者审批同意的,应当向县级草原主管部门预交草原植被恢复费。
临时占用草原活动结束后,对已依法履行恢复植被义务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将预收的草原植被恢复费全部退还用地单位和个人。
第十一条 草原植被恢复费收入列政府收支分类科目“103044507草原植被恢复费收入”,由县级草原主管部门收取,按照省、市、县20:20:60比例缴入相应级次国库,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收取草原植被恢复费时应当使用省财政厅规定的财政票据。
第十二条 将预收的草原植被恢复费退还用地单位和个人时,草原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实际发生的退还金额,并附有关证明材料,向同级财政部门申请办理草原植被恢复费退费手续。
第三章 使用管理
第十三条 草原植被恢复费按照“取之于草、用之于草、统筹使用”的原则使用。由各级草原主管部门按照职责组织恢复、保护和管理。
第十四条 草原植被恢复费统筹用于草原主管部门组织的草原植被恢复、保护和管理。使用范围包括:草原植被恢复、退化沙化石漠化草原改良和治理、人工草地建设、草原调查规划、草原生态监测、草原病虫害防治、草原防火和管护等支出。
第十五条 各级草原主管部门按照规定编制草原植被恢复费收支预算,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核。财政部门根据草原主管部门开展依法保护草原和恢复草原植被等工作需要,核定草原植被恢复费支出预算。
草原植被恢复费支出列“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第213类“农林水支出”02款“林业和草原”36项“草原管理”。草原植被恢复费的支付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六条 各级草原主管部门按照规定编制草原植被恢复费年度收支决算,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核。
第四章 附 则
第十七条 本办法自2021年1月1日起实施。
第十八条本办法由省财政厅、省发展改革委、省林业局负责解释。
关于《贵州省草原植被恢复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的政策解读
为认真贯彻落实《贵州省草原植被恢复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精神,现就《办法》规定的政策进行全面解读。
一、《办法》的起草背景
为有效保护、规范管理、合理利用草原资源,提高草原生产能力,加强草原建设、植被恢复、退化沙化草原改良和治理能力,促进我省草地资源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第三十九条“因建设征收、征用或者使用草原的,应当交纳草原植被恢复费”以及《财政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同意收取草原植被恢复费等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综〔2010〕29号)、《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草原植被恢复费收费标准及有关问题的通知》(发改价格〔2010〕1235号)有关规定,我省制定草原植被恢复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对促进草原资源合理利用、保护草原生态环境显得日益迫切。
根据农业农村部《草地分类标准》(NY/T2997—2016)的规定,全国草地共分九类,我省涉及低地草甸类、热性灌草丛类、暖性灌草丛类、山地草甸类等四类。2006年第二次国土资源调查的数据显示,目前我省天然草地面积为2,402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地1,681万亩。我省毕节市、黔西南州已开展草原确权试点工作,其中毕节市已确权190万亩,黔西南州已确权9.57万亩。随着确权不断推进,全省可征收面积预计将增加到240万亩。
2020年以来,省财政厅、省发展改革委、省林业局积极沟通、多次开展工作研讨,认真学习国家相关政策,借鉴其他省份工作经验,起草形成初稿,于11月征求了各级财政、林业部门的意见。12月7日,结合征求到的意见,省财政厅、省林业局召开工作座谈会进行充分讨论并修改完善,形成送审稿。报经省人民政府同意后,《办法》由省财政厅、省发展改革委、省林业局印发实施。
二、《办法》的主要内容
《办法》根据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制定,分为总则、征收缴库、使用管理、附则等四部分,第一部分明确了草原植被恢复费的政策依据、应当缴纳和无需缴纳的情形、资金性质、监督检查规定等方面内容;第二部分明确了草原植被恢复费征收缴库方式、临时占用草原活动的预收及按规定退费方面的内容;第三部分明确了草原植被恢复费“取之于草、用之于草、统筹使用”使用原则、资金使用范围及具体管理规定;第四部分规定了《办法》自2021年1月1日起实施。
三、《办法》中需要说明的情况
(一)我省2020年草原植被恢复资金使用情况
2020年,省财政厅安排林业改革发展专项草原恢复保护资金300万元,其中省本级草原管理63.48万元,省对下236.52万元(其中用于关岭县人工种草生态修复试点项目172.52万元,用于全省31个县草原监测64万元)。
(二)省市县分享比例的设定考虑
结合其他省市的做法,我省草原植被恢复费省以下分享比例拟定为省、市、县20:20:60。主要考虑以下因素:一是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相匹配。省财政厅近期将出台《贵州省自然资源领域省以下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将退耕还林还草、草原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等草原生态保护修复事项确认为省、市、县级共同财政事权,由省、市、县级共同承担支出责任。按照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相匹配的原则,应由省、市、县三级分享收入。二是比照其他省份的做法。经了解:内蒙古、江西省以下分享比例为20:10:70,甘肃省全额缴入省级国库,新疆缴入同级国库。我省参照内蒙古、江西等省份做法,将草原植被恢复费作为省、市、县分享收入。三是比照森林植被恢复费的体制。考虑森林与草原同为重要的生态保护自然资源,目前我省森林植被恢复费省、市、县按20:20:60比例分享,为提高我省税费征收的简便性和易操作性,草原植被恢复费省、市、县分享比例拟明确为20:20:60。
律科服务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