嫌疑诈骗被拘留的天数需根据具体情况判断,可能是行政拘留,也可能是刑事拘留,具体如下:
1、行政拘留:如果诈骗行为情节较轻,不构成犯罪,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会被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并处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可并处1000元以下罚款。
2、刑事拘留: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九十一条规定,公安机关对被拘留的人,认为需要逮捕的,应当在拘留后的三日以内,提请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在特殊情况下,提请审查批准的时间可以延长一日至四日。对于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的重大嫌疑分子,提请审查批准的时间可以延长至三十日。人民检察院应当自接到公安机关提请批准逮捕书后的七日以内,作出批准逮捕或者不批准逮捕的决定。因此,刑事拘留一般为14天,对于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的重大嫌疑分子,拘留期限可延长至37天。
嫌疑诈骗被送到看守所后,可参考以下方法处理:
委托律师:根据《刑事诉讼法》规定,犯罪嫌疑人自被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或者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有权委托辩护人,在侦查期间,只能委托律师作为辩护人。家属应尽快为其委托有办理诈骗案件经验的专业律师,律师可以依法会见犯罪嫌疑人,了解案件细节,提供法律咨询,告知其在侦查阶段的权利义务等。
了解案件情况:家属可以通过律师向办案机关了解涉嫌罪名、案件进展等情况,也可以自行到办案机关询问,但需注意不得干扰案件正常办理。同时,要尽快获取拘留通知书,上面会载明涉嫌的罪名和羁押的看守所名称、地址等信息,这是后续行动的基础。
配合调查:犯罪嫌疑人应如实交代问题,争取从轻处理,家属也应配合办案机关工作,如实提供相关证据和信息,不得隐瞒或编造事实,更不能试图“找关系”、“私下解决问题”等,以免触犯法律。
申请取保候审:如果符合取保候审条件,律师可以代为申请取保候审。申请时需书面阐明理由,如犯罪嫌疑人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或者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等,办案机关会根据案件具体情况进行审查,若批准取保候审,申请人需按要求提供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
关注案件进展:案件可能会经历侦查、审查起诉、审判等多个阶段,家属应保持耐心,与律师保持密切沟通,及时了解案件后续走向,以便做好应对准备。同时,要关注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状态,给予其必要的心理支持。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相关规定,嫌疑诈骗公安立案标准如下:
1、一般诈骗: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达到相应数额标准的,公安机关会予以立案追诉。各地区可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在上述数额幅度内,确定本地区执行的具体数额标准。
2、特殊情形:
诈骗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医疗款物的,不管数额多少,公安机关都有可能立案处理。
诈骗行为致使被害人自杀、精神失常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即便未达到数额标准,公安机关也可能立案。
通过发送短信、拨打电话或者利用互联网、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发布虚假信息,对不特定多数人实施诈骗的,即使数额未达标准,也可能被立案。
律科服务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