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宣传的认定主要依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八条和《广告法》第二十八条等相关规定,处罚标准则根据行为的性质、情节等因素有所不同,包括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具体如下:
一、认定标准
《反不正当竞争法》角度:经营者不得对其商品的性能、功能、质量、销售状况、用户评价、曾获荣誉等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经营者也不得通过组织虚假交易等方式,帮助其他经营者进行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
《广告法》角度:广告中商品或者服务不存在的;商品的性能、功能、产地、用途、质量、规格、成分、价格、生产者、有效期限、销售状况、曾获荣誉等信息,或者服务的内容、提供者、形式、质量、价格、销售状况、曾获荣誉等信息,以及与商品或者服务有关的允诺等信息与实际情况不符,对购买行为有实质性影响的;使用虚构、伪造或者无法验证的科研成果、统计资料、调查结果、文摘、引用语等信息作证明材料的;虚构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效果的;以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欺骗、误导消费者的其他情形,均属于虚假广告,而虚假广告是虚假宣传行为的典型表现形式。
二、处罚标准
行政责任: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十条规定,经营者对其商品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或者通过组织虚假交易等方式帮助其他经营者进行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的,由监督检查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二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一百万元以上二百万元以下的罚款,可以吊销营业执照。如果经营者违反规定属于发布虚假广告的,依照《广告法》的规定处罚,《广告法》规定了不同情节下的罚款额度等处罚措施。
民事责任:虚假宣传致使消费者合法权益受损,经营者需承担民事赔偿责任,赔偿范围包括消费者的直接损失和合理的间接损失。
刑事责任:若虚假宣传行为严重扰乱市场秩序,构成犯罪,如虚假广告罪,根据《刑法》第二百二十二条规定,可对责任人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虚假宣传的赔偿标准主要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相关法律规定,具体如下:
一般商品或服务的赔偿: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食品类商品的赔偿:对于食品类商品,若存在虚假宣传导致消费者受损,消费者除要求赔偿损失外,还可向生产者或者经营者要求支付价款十倍或者损失三倍的赔偿金。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一千元的,为一千元。不过,食品的标签、说明书存在不影响食品安全且不会对消费者造成误导的瑕疵的除外。
其他严重情形的赔偿:经营者明知商品或者服务存在缺陷,仍然向消费者提供,造成消费者或者其他受害人死亡或者健康严重损害的,受害人有权要求经营者依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九条、第五十一条等法律规定赔偿损失,并有权要求所受损失二倍以下的惩罚性赔偿。此外,如果虚假宣传行为给消费者造成了严重精神损害,消费者有权主张精神损害赔偿,具体数额由法院根据实际情况判定。
另外,根据《广告法》规定,关系到消费者生命健康的商品或服务,商家进行虚假宣传,造成消费者损害的,广告经营者、发布者、代言人均须与广告主共同承担连带责任。对于其他虚假广告,造成消费者损害的,广告经营者、发布者、代言人如明知或应知广告虚假仍参与设计、制作、代理、发布或进行推荐、证明的,亦须与广告主共同承担连带责任。
虚假宣传可以向以下部门投诉:
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市场监管部门负责对市场经营活动进行监督管理,有权查处虚假宣传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可以拨打 12315 热线,或者通过当地市场监管部门的官方网站、政务公众号等线上渠道进行投诉举报,也可以直接前往当地市场监管部门的办公地点提交书面投诉材料。
消费者协会:消费者协会能为消费者提供咨询和帮助,调解消费纠纷。可拨打 12315 热线,或者通过消协的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进行投诉,消协会根据情况组织双方调解。
行业主管部门:根据虚假宣传所涉及的行业领域,还可以向相应的行业主管部门投诉。如食品行业向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举报,医疗行业向卫生健康部门举报等,行业主管部门对本行业的经营行为有监管职责,能够针对虚假宣传行为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
公安机关:如果虚假宣传行为涉嫌构成犯罪,如诈骗、非法集资等,受害人可以直接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
人民法院:若虚假宣传行为严重损害自身权益,通过其他途径无法解决问题,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要求对方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律科服务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