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地区关于公安局改名字的具体规定可能会有一些差异,但总体上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最新规定内容:
1、办理条件:一般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符合相关法律政策规定的,都可以向户口所在地公安派出所申请变更姓名。但存在以下情形之一的,不予办理变更姓名登记:
拟变更后的姓名或姓名的谐音违反公序良俗的。
拟变更后的姓名中含有《通用规范汉字表》以外汉字的。
正在服刑或者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的。
公安机关认定其他有恶意规避法律责任情形的。
2、所需材料:
成年人:需要本人的《申请书》《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如果有单位,部分地区可能还需要单位开具的同意改名的证明材料等。
未成年人:一般需要提供《出生医学证明》或《收养证》《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已办理的提供),以及亲生父母双方当场协商一致的书面申请或经公证协商一致的书面申请等。如果是父母离婚、再婚等特殊情况,还需提供离婚证、经民政部门备案的离婚协议书或法院判决书、调解书等相关材料。对于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申请改名,应当提供本人书面意见,且需本人到场签字并捺手印。
3、办理程序:
成年人:本人携带申报材料到户籍所在地派出所窗口提出申请,派出所调查核实后,报县级公安机关审批。审批通过后,申请人前往户口所在地派出所办理姓名变更手续,更换新的居民身份证和户口簿。
未成年人:由父母或监护人携带相关材料向户口所在地公安派出所提出申请。符合条件的,部分地区可现场即审即办;也有部分地区可能仍需报县级公安机关审批。审批通过后办理姓名变更手续,更换新的户口簿等证件。
4、办理时限:通常情况下,成年人姓名变更由于需要经过派出所调查核实和县级公安机关审批等流程,办理时限可能会长一些,一般在15个工作日左右。未成年人姓名变更如果符合条件实行现场即审即办,办理时限会相对较短,可能当场就能办理完成;如果需要审批,时限一般也在15个工作日以内。
5、收费标准:目前变更姓名是免费办理的。
如果你想了解当地更具体的改名字规定,建议提前咨询当地派出所或户籍管理部门。
在公安局改名字,根据申请人年龄的不同,所需手续有所不同。具体如下:
1、成年人改名手续:
准备材料:需提供本人居民身份证、户口簿原件及复印件;填写《姓名变更申请表》;撰写改名申请书,说明改名的原因和目的,如重名、名字有歧义或谐音等;如果有单位,还需提供单位开具的同意改名的证明材料。
提交申请:本人前往户口所在地的公安分局户政科或派出所,提交上述材料,并填写相关申请表格。
审核审批:公安机关会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核,调查核实相关情况。审核通过后,报县级公安机关审批。
办理变更:审批通过后,申请人前往户口所在地派出所办理姓名变更手续,更换新的居民身份证和户口簿。
2、未成年人改名手续:
准备材料:由父母或监护人准备好户口簿、居民身份证;父母结婚证、未成年人《出生医学证明》;若是非婚生育或父母离婚后变更未成年子女姓名,需父母双方当场协商一致共同提出申请,或提供经公证协商一致的书面申请,以及离婚证、经民政部门备案的离婚协议书或法院判决书、调解书等。
提交申请:父母或监护人携带上述材料,向户口所在地公安派出所提出申请。如果是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申请改名,应当提供本人书面意见,且需本人到场签字并捺手印。
审核审批:派出所对材料进行审核,符合条件的,一般可现场即审即办;部分地区可能仍需报县级公安机关审批。
办理变更:审核通过后,办理姓名变更手续,更换新的户口簿等证件。
此外,有些情况不予办理姓名变更登记,如正在服刑或者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的、因涉嫌刑事犯罪尚未审结的、个人信用有严重不良记录的等。具体办理流程和要求可能因地区而异,建议提前咨询当地派出所或户籍管理部门。
改名字理由的核心在于体现**“必要性”与“合理性”**——即名字已对日常生活、工作或社会交往造成实际困扰,而非单纯出于个人喜好。结合《民法典》《户口登记条例》及户籍管理实践,以下是最易通过的理由方向、撰写技巧及避坑指南:
一、高通过率的4类核心理由(附撰写模板)
户籍部门审核的关键是“理由是否真实且有实际影响”,以下四类理由因贴近生活痛点,获批概率最高:
1.姓名含不雅谐音/歧义,引发长期困扰(最常用且易通过)
名字的谐音若产生负面联想,导致被嘲笑、误解,直接影响社交或职业发展,是最易被认可的理由。需具体描述困扰场景,而非泛泛而谈。
撰写模板:
“本人姓名为×××(如:史珍香、朱逸群),因姓名谐音易引发低俗联想(“史珍香”谐音“屎真香”,“朱逸群”谐音“猪一群”),自上学至工作期间,常被同学、同事调侃取笑,多次因名字尴尬回避社交场合。近期参与项目对接时,客户因姓名产生误解,影响商务沟通效率。该名字已对本人的人际关系及职业发展造成实质性困扰,恳请批准更名。”
加分项:可附同事/朋友的证言(说明日常被调侃情况),或聊天记录截图等辅助证明。
2.姓名含生僻字,导致证件办理/生活高频受阻
生僻字(如:䶮、龑、甦等)因超出常用字库,在银行开户、机票购票、社保登记等场景中频繁出现系统无法识别、无法录入的问题,属于“客观功能性障碍”,理由说服力极强。
撰写模板:
“本人姓名为××龑(yǎn),‘龑’字为生僻字,日常办理业务时多次遇阻:2024年3月在某银行办理储蓄卡,系统无法识别‘龑’字导致开户失败;2024年7月网购机票时,姓名与身份证信息无法匹配,需到机场人工核验耽误行程;社保系统中名字被误录为‘××炎’,多次申请更正仍未解决。生僻字已严重影响日常事务办理,恳请更名以消除不便。”
加分项:附上银行拒绝开户的回执、机票核验单、社保信息错误截图等证明材料。
3.重名过多,造成身份混淆与生活困扰
需强调“重名场景的密集性”(如同一单位、社区、班级有多名重名人),而非单纯“身边有人重名”。需说明混淆带来的具体影响(如收错邮件、被误叫、责任混淆等)。
撰写模板:
“本人姓名为李娜,现就职于××科技有限公司,公司内仅技术部门就有3名‘李娜’,日常工作中邮件、通知频繁混淆,曾因同事‘李娜’的工作失误被领导误责;居住的××社区也有2名同名居民,快递、物业通知多次送错,甚至曾被误催他人的水电费。重名已导致身份识别混乱,严重影响工作与生活,特申请更名。”
加分项:提供单位人力资源部出具的“同单位重名证明”、社区物业的说明函,或错误的快递/通知截图。
4.因宗教信仰、文化习俗或家庭关系变更需改名
这类理由具有“合法性依据”,但需提供对应证明材料,避免“空口无凭”。
宗教信仰:如皈依佛教后需使用法名,需提供宗教活动场所出具的证明(如寺庙的皈依证、法师证明);
家庭关系变更:如收养后随养父母姓、解除收养后恢复原姓,需提供收养登记证、解除收养协议等;
少数民族习俗:如部分少数民族成年后需按习俗取“正式名字”,可附民族事务部门或社区的说明。
撰写模板:
“本人为××族,根据本民族习俗,成年后需取用体现家族传承的正式名字。原名为‘××小娃’(乳名),现年满22周岁,符合民族习俗中更名的要求,且家族长辈已确定正式名字为×××。为尊重民族文化传统,特申请更名,附××民族事务局出具的习俗说明一份。”
二、绝对避坑:这些理由90%会被驳回
纯主观喜好类:如“觉得名字不够时尚”“想改个明星同款名字”“觉得寓意不够好”(无实际影响,易被认定为“滥用姓名权”);
规避责任类:如“想躲债”“不想被熟人找到”(可能涉及违法,直接驳回);
违背公序良俗类:如想改名为“王者荣耀”“秦始皇”等,因不符合姓名登记规范被拒;
频繁改名后再申请:成年人通常仅允许改名1次,若曾改过名字再申请,需提供“新的、更充分的理由”(如后期出现生僻字问题),否则易被驳回。
律科服务助手